9月22日下午,“创益未来”第二届紫江大学生公益实践大赛举行结项答辩会,来自南京大学、上海交通大学、华东师范大学、华东理工大学、江南大学等高校的18支团队参加答辩。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黄晨熹,校团委副书记张静,校教育发展基金会项目主管李欣阅,大夏书院团委书记曹安琦,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项目主管刘亚娟出席活动并担任评审。
大赛由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、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公益慈善中心、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主办,大夏书院承办,以“青春赋能,擘画乡村振兴新蓝图”为主题,组织青年大学生用年轻又充满干劲儿和闯劲儿的心,深入基层开展社会实践,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。
各项目团队取材广泛,足迹遍及全国各地,开展了乡村文化建设、产业发展、教育帮扶等多方面公益实践活动。在答辩会上,18支项目团队分别汇报展示了暑期实践成果,展现了青年学子在公益实践和社会服务中的青春力与行动力。
《新美梅——新疆喀什地区伽师县综合扶贫实践》等项目投身乡村产业帮扶,探索公益创业模式,通过青年力量搭建乡村产业链;《“同心乐学园”新疆少数民族儿童暑期线上支教活动》《“百年育人,蕴智润心”夏令营》等项目投身边远地区、民族地区中小学生教育,将自己专业知识付诸实践,以青年带动少年,助力乡村教育发展;《古村寻味•自话自说——助力章堰乡村振兴与社区营造计划》《“川”越山海,“沪”你心安——校园急救培训模式探索与科普实践》等项目投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、文化建设、医疗建设等方面,通过细致地调查研究,撰写研究报告和提案建议,为乡村发展建言献策;《提升云南怒江易地搬迁社区青少年职业抱负的社会工作服务》《新内生视角下农村社区自组织培育路径探索——以云南寻甸泽铁社区妇女赋能实践为例》等项目针对性地考虑到易地搬迁等社会现象和农村妇女赋能等问题,富有创新地开展了多样的实践活动。本次大赛除乡村振兴主赛道外,还辐射红色文化、城市建设、人才培养等板块,如《数字防疫,与老同行”——疫情常态化背景下老年人数字增能的社会工作干预》等项目将目光聚焦于城市社区老年群体,结合学生专业特长,致力于在疫情期间为老年人提供数字化指导。
与会评审对各项目组能够深入祖国各地、关注社会问题、坚持公益精神、践行服务理念表达了肯定,同时对同学们寄予厚望。几位老师讲到,要重视项目的实效性、针对性和聚焦点,有的放矢,将实践成果落到实处,让项目更有显现度和成效性;希望同学们开阔视野,从关注一个群体到关注整个社会,不断扩展项目的辐射范围,增强项目的延续性;勉励同学们将专业和实践相匹配,以理论为依据,把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,并合理选择和运用科学研究工具,持续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实践类项目风采
调研类项目风采
“创益未来”第二届紫江大学生公益实践大赛将进一步整合“益•研”调查研究型公益项目和“益•创”实践创业型公益行动,做好项目成果展示与孵化,助力卓越公益人才培养。
文 | 顾欣杭
图 | 鲍惠晴
指导 | 杜源恺